2023-06-25 11:06:44 来源 : 个人图书馆-喀什噶爾
(资料图片)
手机报-三联生活周刊 2023.06.24【点睛】我想写那些经常被更广泛的社会低估的人物,他们可以从雷达下溜走,以免被怀疑。详情请见今日[话题]。(封面图:理查德·奥斯曼作品《周四推理俱乐部》)--------------三联生活周刊手机报2023年6月24日星期六农历五月初七==============【本期导读】话题:[侦探也需要别人毫无戒心]声音与数字生活圆桌:[约翰生的幽默][微信还是邮件]==============【话题】[侦探也需要别人毫无戒心]◎孙若茜“周四推理俱乐部”(The Thursday Murder Club)是一个每周四聚在一起推理破案的小团体,俱乐部里一共四个人,他们同住在英国乡下的一个养老社区,平均年龄77.5岁。四位成员过去的职业背景值得一提,这为他们能够破案提供了条件:曾经,伊丽莎白是特工,易卜拉欣是精神病医生,罗恩是著名的工会领袖,乔伊丝是外科护士。在乔伊丝加入之前,俱乐部有位叫彭尼的成员,她在警察局当过很多年督察,因此会给俱乐部带来未侦破的谋杀案资料。就像书中写的那样:“照理说,她不该拿到这些资料,但是谁知道呢,过了一定年纪,你几乎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人会告发你。当然除了你的医生和孩子。”跟随“周四推理俱乐部”破案,你会不断地发现,几位老人总是能另辟蹊径地获得信息。除了刚才提到的专业背景之外,就是“因为人们总觉得他们是可爱的老人,所以别人对他们的约束也更少。就是这样,侦探也需要别人对他们毫无戒心”。作者理查德·奥斯曼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想写那些经常被更广泛的社会低估的人物,他们可以从雷达下溜走,以免被怀疑。”为了破案,他们请过各种各样的人帮忙:法医、会计、法官、园艺师、养马人、吹玻璃工都曾经被邀请到俱乐部聚会的地点——养老院的“拼图室”,房间中央有张木桌,可以在上面玩复杂的拼图。不过这个房间也承载其他功能,比如艺术历史课、法语会话课之类。伊丽莎白他们是以“日本歌剧讨论课”的名头预约了这个房间在周四的两小时空当,以确保不受任何人的打扰。想象一下,几个老人聚在一间活动室里煞有介事地破解真实的案件谜团,这样的画面本身就幽默地化解了命案里原本血腥的紧张感。故事开始时,彭尼已经转去了另一家私人医院。乔伊丝的加入除了填补俱乐部空缺的位置之外,还承担了一部分讲述者的责任——在这本书里,作者让第三人称叙述的声音和乔伊丝的日记交替出现,讲述了养老社区里出现了真正的连环命案之后,“周四推理俱乐部”的成员们是如何发挥各自特长,组合成一个福尔摩斯,先警察一步寻找到真相的。在创作《周四推理俱乐部》之前,理查德·奥斯曼并不是一位专职作家,他是身兼导演、制片人、节目主持人、演员于一身的英国电视人,这本书是他的处女作。借书中老人们的视角和破案方式,他致敬了英式推理的“黄金时代”,致敬了他热爱的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如今,英国本土已经很少出现本格推理小说了,这本书也因此被视为“继承者”。除了好读的故事外,这或许也是它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18个月内,“周四推理俱乐部”系列在全球的销量就突破了500万册,被称为“现象级的出版物”。据说,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刚刚读到作者的手稿时就买下了它的影视改编权。借由中译本的出版,本刊对理查德·奥斯曼进行了专访。
上图:理查德·奥斯曼三联生活周刊:你笔下的四位推理俱乐部成员,有曾经的特工、社会运动的领袖、心理医生、外科护士,有人说,他们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福尔摩斯。你设定人物的时候是这么考虑的吗?你认为谁是俱乐部的核心成员?理查德·奥斯曼:我打算创造一个拥有各种技能的伟大的群体角色。当他们结合在一起时,一个完美的团队出现,共同来解决一起谋杀案。每个人的经验都是宝贵的,他们必须依靠彼此来破解犯罪行径。伊丽莎白、乔伊丝、易卜拉欣和罗恩对这个团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不确定谁是真正的核心或领导者。伊丽莎白有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技巧,所以有时候会避开其他人,但是如果你从一堆角色中去掉一个,我不太确定书里的每个谜团是否还都能被解开!三联生活周刊:虽然四位成员的专业背景使他们各自都拥有独特的技能,但很多时候,他们能够获知案件的关键信息,依靠的并不是这些技能,反而是别人觉得他们足够老了,没能力再做什么了,因此对他们卸下防备,提供帮助。所以,我想知道,在你看来,侦探必备的素质到底是什么呢?理查德·奥斯曼:一个有魅力且成功的侦探能够洞悉所有的事实,接受它们,并以独特的方式分析它们。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也能看到我们作为读者没有注意到但显而易见的东西。创作年长的侦探主角让我可以“挑战”社会对老年人的看法。周四推理俱乐部的成员能够独辟蹊径获得信息,因为人们总觉得他们是可爱的老人,所以别人对他们的约束也更少。就是这样,侦探也需要别人对他们毫无戒心!三联生活周刊:你笔下的四位侦探平均年龄是77.5岁,这个平均数经过什么特别的考虑吗?我想听听你对年龄的看法。理查德·奥斯曼:灵感来自于参观我母亲的养老村。我想写那些经常被更广泛的社会低估的人物,他们可以从雷达下溜走,以免被怀疑。三联生活周刊:年纪也使他们纯粹依靠推理破案(而非科技)看起来更合情合理一些?你觉得未来会不会有一天,现实世界里再也找不到用老式推理破案的理由,问题都由科技解决,那个时候,人们会对推理小说更加着迷吗?理查德·奥斯曼:人类喜欢真正的神秘事物。想要了解不可知的事物是我们的天性,所以我认为,无论未来我们拥有什么样的科技,或者我们如何解决犯罪的不同走向,我们都将永远想知道是谁干的,以及为什么。人们会一直对此着迷,所以我不认为推理小说会很快消失。三联生活周刊:你对全球推理小说最新的流行趋势有所关注吗?理查德·奥斯曼:我喜欢精彩的国际悬疑片!阿加莎·克里斯蒂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她在世界各地创作小说。我喜欢看异国情调,并认为观众和读者一样,当世界被疫情封锁了这么多年后,他们会爱上基于全球背景的神秘事件。我可能也会让笔下的一些角色很快出国……三联生活周刊: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出版推理小说最大的禁忌就是作品的节奏缓慢。作者需要通过“刺激感”留住读者。过去10年,欧美流行的推理小说似乎也多是血腥和冷酷的写作风格。你的小说在各方面都没有过分制造刺激,在你看来,推理小说里比“刺激”更重要的是什么?理查德·奥斯曼:我认为这很有趣,实际上,我的书里死掉的人非常多!然而,我认为巧妙的犯罪角度和幽默在某种程度上让那些情节不那么血腥。我总是希望我的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到兴奋。我确实从头到尾都留下了线索,但我希望他们和俱乐部一起踏上旅程,并在小说结束时感受到一种惊喜。三联生活周刊:你在书里使用第三人称叙述,同时插入了主人公乔伊丝的日记,这样的写法在推理小说中不多见,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吗?理查德·奥斯曼:第三人称有助于读者理解整个故事,我想我一直打算这样写,但后来乔伊丝的声音强烈地闯入了我的脑海。有时她让我想起我的妈妈,我觉得读者“听”到她甜美的声音会感到十分放心,并很乐意通过一个70多岁的主角的眼睛来看待生活。三联生活周刊:对于笔下的人物,你最偏爱哪个?理查德·奥斯曼:这个问题好难回答!每个角色都像我的孩子,所以我可能没有最喜欢的。但我觉得我和乔伊丝的关系最好,因为她让我想起自己的母亲。我在写作的时候能清晰地听到她的声音。三联生活周刊:当你的小说收获庞大的读者群之后,你在写作《周四推理俱乐部》后面几部时的状态和第一部有什么变化吗?能说说你最喜欢听到的评价和最害怕收到的反馈分别是什么吗?理查德·奥斯曼:我真的很喜欢听到我的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或者以某种方式将他们聚集在一起。这只会鼓励我继续写这一群来自不同背景的不可思议的朋友,他们联合起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三联生活周刊:导演斯皮尔伯格将你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你会参与其中吗?你期待电影的呈现是更遵从原著,还是加入更多的改编?如果让你选择,你想让谁来扮演你的主人公?
理查德·奥斯曼:每当我得到电影改编的消息时,我总是很兴奋。然而,我希望把这些事情留给电影公司的专业人员。安培林娱乐公司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已经制作了那么多既叫好又卖座的电影。其实拍摄电影最难的部分是选角,英国有那么多优秀的男演员和女演员,只要能把我的角色演得鲜活动人,我都会非常感谢他/她。事实上,我正在创作一个新的系列,将于2024年出版。它更有一点国际化的感觉,像《周四推理俱乐部》一样,它将各行各业的人聚拢在一起,合力解决谜团。恐怕我现在不能透露太多,但是很快会有更多的消息出来。■(三联生活周刊)==============【声音】现在的人需要一些复杂性,很多人推崇大道至简,但那并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体验。如果你没有复杂过,就无法简单,你一简单,那就是无知。——心理咨询师崔庆龙,《下沉年代,我们该如何保持乐观》欧美人用手吃面包、三明治、开胃薄饼和曲奇,中国人用手吃馒头、包子,日本人用手吃寿司、饭团……人们通过上述形式保留了用手进餐的乐趣。——日本饮食文化史家冈田哲,《食物起源事典》没有任何实用的理由让你来接受大学教育,学习你的课业,或者选择一个专业。它不能带给你任何其他途径不能给你的东西……教育并不在于内容。它甚至不在于能力。它是一种心灵的习惯或者思维方式。——美国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数字】[4700公里]今年,加拿大野火席卷了将近4700公里,火已经烧毁了大约3.9万公顷的森林,是去年同期被烧毁森林面积的10倍以上。目前加拿大共有414处在燃野火,其中239处处于“失控”状态。[12人]珠穆朗玛峰今年的春季登山季刚刚结束,上山人数超过1500人。尼泊尔旅游局官员形容这是“有记载以来最凶险的(珠峰登山季)之一”。据统计,目前已有12人在这个登山季死亡,另有5人失踪。[400名]英国教育部发起海外招聘计划,向前来英国任教的外籍物理和语言教师提供高达1万英镑的“国际搬家费”,以期在今年9月新学年开学之前吸引400名优秀外国教师。■(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约翰生的幽默]文◎贝小戎英国学者约翰生经常在聊天中把人逗得哄堂大笑。鲍斯威尔在《约翰生传》中记录了他一生中发生过的许多名场面,比如他踢石头的故事,英国艺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在《文明》一书中就提到这件事,中文版译作:“我们对触觉的信任更胜于视觉、听觉或是嗅觉,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当约翰生博士反驳一个哲学家认为物质并不存在的观点时,他的办法就是敲一敲石头,并且认为这足以证实他的观点。”这里的“敲一敲石头”显然不正确。《约翰生传》中是这样写的:“我们去看教堂……从教堂出来后,我们站着议论了一会儿巴克莱主教证明物质不存在的巧妙诡辩术,巴克莱认为宇宙万物仅仅是想象而已。我说,尽管我们确信他的理论不正确,但又不可能驳倒他。我永远不会忘记约翰生回答的敏捷,他用脚使劲猛踢一块大石头,把自己都反弹了回来,"我就这样驳倒他’。”当然,注释指出约翰生这样反驳并没有说服力。“约翰生博士似乎对巴克莱的学说并没有完全吃透,因为他踢的动作仅仅证明我们有固体的感觉,巴克莱并不否认这一点。他承认我们有通常被称为能感觉到的各种质的感觉或观念。”约翰生的意思是,你说石头不存在,那你使劲踢石头吧,你敢说你的脚不痛?巴克莱断言我们是会有痛感,有对石头的观念,但无法推导出石头的客观存在,物质和意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对巴克莱的“存在即是被感知”,约翰生还开过另外一个玩笑:“在座的一位先生认为坚持巴克莱博士的巧妙哲学是适合的,他的哲学是,未被心灵感知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这位先生要走时,约翰生对他说:"先生,请不要离开我们;因为我们或许会忘记对你的念想,那样的话,你就会停止存在了。’”我们停止对某物的念想,某物就不存在了,我们不想着地球,地球岂不是要消失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有类似的问题,我们不思的时候就不在了?那我们睡着的时候还在吗?有人问先教孩子什么最好,约翰生说:“你先教他们什么,就像你先把哪条腿伸进裤子一样无关紧要。先生,你可以站着争论先伸哪条腿最好,可在此期间,你的裤子却是空的。先生,当你考虑在两样东西中选哪一样先教孩子时,另一个孩子已经把两样东西全学会了。”他的意思大概是,所有的知识是一个整体,从哪里开始都可以。
约翰生有一次突然说,直觉和睿智的差别是,一个有立竿见影之效,一个则需要迂回曲折的过程。直觉像是心灵的眼睛,睿智像是心灵的鼻子。在座的一个年轻人觉得心鼻这个比喻很扯,一直跟约翰生争辩,约翰生气地说这个年轻人既没有直觉,也没有睿智,等于说他的心灵瞎了,他的心灵的鼻子齆了或者齉了。“心鼻”这个比喻确实不太恰当,比喻的一个原则是,同样性质的两种东西不宜互相作比,而心灵和眼睛、鼻子都是我们认识外界的工具,虽然我们一般认为心灵是高于眼睛和鼻子的,它是统觉,会对感知到的东西做更多的加工。■(三联生活周刊)--------------[微信还是邮件]文◎欧阳宇诺前些天,我的邮箱里出现了一封新的邮件,来自一位乐队成员。他在邮件里简要介绍了乐队情况,说乐队近一年通过翻唱在某网站迅速火了起来,目前已有数十万粉丝。他想争取更多曝光,让更多人听到他们的原创作品,真诚向我约稿。邮件中附上了他的微信号及乐队资料。在这封邮件出现之前,我对这支乐队一无所知,但“约稿”意味着金钱,谁会和钱过不去呢?我在那个网站上看了看他们的作品,实话实说,并没有非常打动我。我回复了他的邮件,赞扬了乐队呈现的态度,并问他对“约稿”这件事是否有具体的计划和想法。随后,他回复了邮件,打出了笑脸,说希望用微信聊,并再次缀上了他的姓名和微信号。我没有再次回复邮件,当然,也没有添加他的微信。我认为,此事可以到此为止了。在我看来,微信和邮件是有“人情温度”区别的,“微信”适用于朋友之间,而“邮件”介于陌生人之上、朋友之下。同事之间通常用微信交流,这是一个错误的界限设定。他们显得亲昵无间,但又心知肚明,永远不能希冀彼此之间存在真正的友情。微信附加的朋友圈功能更是一个工作场所之外的修罗场,同事们伪善浮夸、添油加醋的展示背后,除了增加彼此的精神内耗,带来的有益成分微乎其微。所以,我会区别对待微信中的朋友和同事,并非靠使用两部手机予以实现,而是靠屏蔽后者的朋友圈,同时,在工作时间之外,回复后者信息的速度可能会变得非常缓慢。也许在同事们看来,我是一个非常傲慢且无理的人。坦白地说,我喜欢用邮件来进行交流,它意味着很少的废话、几乎绝迹的表情符号及冷静克制的疏离感。在我的手机界面上,新的邮件出现时,只会出现标题,而非像微信那样,展示部分或全部内容。这会令我的心中同时洋溢着好奇、期待或忐忑,就仿佛你即将打开一扇不知里面有些什么的房间大门。同时,邮件意味着简单迅捷的“拒绝”及“请从此保持安静”的隐含信息。如果我不回复,意味着你不必再徒劳地发来新的信件,我不需要特意寻找“拉黑”选项,就清楚地摆明了我的态度。而微信则不同,10条信息与1条回复通常被理解为“还算合理,不是特别离谱”。所以,我不理解那位乐队成员为何一定要使用微信与我交流,这种强烈要求我按照他的意志行事的裹挟感令人不快。同时,按照我对微信与邮件的界限设定,他只能先从邮件交流开始。■(三联生活周刊)===============
浏览1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