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8 20:17:48 来源 :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8月28日报道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27日刊登题为《数字人如何振兴中国文化遗产》的文章,作者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王葛瑞(音),文章编译如下:
为加强沉浸式体验,中国的博物馆已经开始利用数字人来提升参观者对历史和文化的身临其境之感。数字人是一种借助计算机技术生成的3D图像,看起来像真人。
近年来,数字人的应用在中国迅速拓展,给电子商务、医疗、旅游和娱乐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根据有关部门的一项战略规划,仅北京市的数字人产业规模到2025年就有望突破500亿元人民币。
(资料图)
通过与百度和腾讯等科技巨头合作,中国的博物馆已引进了混合现实技术创造的数字人,并将其作为导游和宣传大使,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数字人能“讲述”很多关于中国古典艺术品的故事,它们学识渊博,且不知疲倦。
这一新的发展趋势证明,人工智能(AI)可以帮助中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和推广方面实现规模化。这也有助于带动世界其他国家采取同样的做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数字人员工“艾雯雯”可以迅速换装——从现代服装到传统服饰——并对博物馆进行导览。它的名字是“AI”和“文化”的组合,寓意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中拥有巨大潜力。
虚拟数字人的创作要用到图像生成、3D造型、动作和面部表情捕捉,以及渲染技术,也就是微软和英伟达等业内著名公司擅长的混合现实技术。
为了让其数字雇员更具有人的特征,国家博物馆还联合咪咕音乐为艾雯雯打造了专属歌曲。这首歌的旋律是中国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的结合,歌词赞扬了绘画、陶瓷和刺绣等中国艺术之美,歌名《未艾》意指人工智能前景无限。
除了在博物馆发挥作用外,数字人技术还可以“复活”历史人物。2022年,中华书局等机构推出了中国著名诗人、政治家苏轼的数字人。这个数字人的创作基础是约70亿字的古籍大数据资源,以及数百年来有关苏轼的100多幅画作。
由于拥有关于苏轼的生平和文学作品的大量资料,虚拟数字人可以模拟这位历史名人的神态和语言,与真人进行互动。它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一亮相,就因为与真人的高度相似而让观众感到惊艳。
在节目现场,这个数字人与观众进行了互动,内容涉及当年苏轼所写的诗词等,它甚至与一位扮演苏轼老友黄庭坚的演员进行了实时互动。
苏轼的数字人还成了微博博主。它的账号已经发布了一些问答和在线学习材料,向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学和传统习俗等。此外,中华书局还设计了面对面活动,让学生通过与数字人互动来了解中国的文学和历史。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也开始借助该数字人举办以茶、诗歌和书法为主题的互动展览,让观众们有机会体验这位从古代“穿越”而来的著名诗人的日常生活。
数字历史人物的出现有助于在学生和公众中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如果美国和欧洲国家也采用类似技术创造出柏拉图和莎士比亚等历史人物的数字人,也许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经典。
更重要的是,这种创新可以促进科技教育工作者与人文领域的合作。数字人可以为人文类学生创造新的机会,并为数字经济作出贡献。
数字人的开发需要公共机构、私营企业、大学和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博物馆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各领域协作,从而在快速变革的时代提升教育的公平性并拓展教育渠道。(编译/潘晓燕)